在北京市朝陽區68歲退休教師劉阿姨家中,機器人小麗一天的日程排得滿滿當當:準時叫劉阿姨起床;為洗漱的劉阿姨播報新聞、天氣;播放八段錦視頻,陪她一起健身……這個約一米高的小機器人為劉阿姨的退休生活增添了活力。
小麗是一款服務老人的陪伴機器人。近年來,隨著人工智能、物聯網等技術的不斷升級,市面上出現了許多服務老人、兒童的陪伴機器人。它們為用戶提供情感陪伴,也具備一些基本的照料、看護功能。
“很多人簡單地把陪伴機器人理解為‘掃地機加大屏’,實則不然,AI技術在具體行業中的落地并不簡單。”森麗康科技(北京)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雅近日接受采訪時告訴科技日報記者,陪伴機器人需要在細化、真實的場景中,做好內容交互,讓用戶得到日常化的支持與陪伴。
以養老陪伴機器人為例,主動交互是它最大的特點。高雅介紹,陪伴機器人具備精準的人臉跟蹤識別能力和聲源定位功能,無論從哪個方向呼喚,它都能“尋聲定位”,來到用戶身邊,主動與用戶交流。
“例如,機器人可以通過預先設置的提醒,準時來到老人身邊,提醒老人服藥、關窗、聚會等。”高雅補充說,為了優化交互體驗,機器人小麗綜合搭載了多個大模型,包括DeepSeek、豆包、訊飛星火等,充分發揮各家之長。
主動交互不僅給老人帶來方便,也讓兒女安心。高雅分享了她的親身經歷:“我家老人經常不接電話,哪怕手機就在身邊,也習慣性忽視,這種時候我就特別著急。”陪伴機器人“到崗”后,高雅只需要給機器人打電話,它就能自動巡航找到老人,識別面孔無誤后接聽電話,這讓高雅放心了許多。
也有人選擇為父母在家中安裝攝像頭,但相比之下,陪伴機器人能夠讓老人“更自在”。陪伴機器人在老人不需要時,會回到充電處,給予老人充分空間。
除了生活小管家,陪伴機器人還能擔任安全小衛士,例如當老人在家中發生摔倒等意外時,機器人可通過圖像智能識別功能,向親屬發出提醒,為老人的安全上一道保險。
在養老院、養老社區,陪伴機器人還可以扮演護工助手的角色。它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,比如提醒老人吃藥,為工作人員減負。
“我們跑了30多家養老院,希望摸清老人的真實需求。”高雅認為,陪伴機器人的落地與升級,是用戶與企業共研、共創的過程,“通過不斷發掘老人生活的痛點,機器人融入程度也會不斷加深。”高雅希望,未來小麗機器人能夠作為家庭的一員,成為連接親朋、溫暖全家的橋梁與紐帶。
當前,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,需要大力培育發展養老產業,優化基本養老服務供給。“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,陪伴機器人將會成為解決養老問題的智慧方案之一,人們對它的接受度也將不斷提升,促進產業進一步發展。”中關村思德智能健康養老產業聯盟理事長田蘭寧說。